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些常见但是容易被忽略的应当缴纳印花税的情形,大家一定要记好了!
01
其他“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
也要缴纳印花税!
不是只针对“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其他“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也要缴纳印花税!
印花税只对税目税率表中正列举的凭证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征税。应纳税凭证有:
——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技术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
——产权转移书据;
——营业账簿;
——权利、许可证照;
——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
02
电子形式签订的各类
应税凭证也要缴纳印花税!
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人采用电子合同、电子凭证等,那么请您注意了——对纳税人以电子形式签订的各类应税凭证按规定征收印花税!
03
印花税不只是一方需要缴纳!
同一凭证,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应当由各方就所执的一份各自全额贴花。(另有规定单边征收的除外)
划重点!!!
同一份合同由各方分别缴纳印花税时,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多方分摊缴纳税额。这是误解哦!
正解——各方就所执的一份各自全额贴花
举个例子,A公司是一般纳税人,今年和小规模纳税人B公司签订了一份写字楼转让合同并各执一份,假设计税价格1000万,则按照产权转移书据万分之五的税率缴纳印花税,税额为5000元,则双方分别缴纳印花税:A公司缴纳5000元;B公司缴纳2500元。
知识扩展: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全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减按50%征收。
04
副本也有可能要缴纳印花税!
对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的副本或者抄本免税。主要是凭证的正式签署本已按规定缴纳了印花税,其副本或者抄本对外不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只是留备存查。
但是,以副本或者抄本视同正本使用的,则需要缴纳印花税!
05
合同没有金额就不用缴纳印花税?
按金额比例贴花的应税凭证,未标明金额的,应按照凭证所载数量及国家牌价计算金额;没有国家牌价的,按市场价格计算金额,然后按规定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有些合同在签订时无法确定计税金额,怎么办?
比如技术转让合同中的转让收入,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或是按实现利润分成的;财产租赁合同,只是规定了月(天)租金标准而却无租赁期限的。对这类合同,可在签订时先按定额五元贴花,以后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计税,补缴印花税。
06
税率表
最后,蜜蜜给您附上《印花税税目税率表》,可供查看具体税率、税额的确定:

-
【问】假设下降10%,敏感系数-2.5 如果假设上涨10%,这不答案就变了【答】答案是不变的,这个不受变动百分比的影响,结果是一样的
-
【问】选择B付款日期不属于汇票绝对记载事项之一,答案有问题吗?【答】答案正确呢,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票除记载纸质商业汇票的七大绝对记载事项外,还必须记载出票人名称、票据到期日(付款日期)两项内容,选BCD正确
-
【问】背书人记载“不得转让”,后仍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无票据责任:仅对其直接后手承担票据责任,对后续所有再受让的后手均不承担任何票据责任,这题难道不是正确的吗?【答】您说的是纸质汇票背书的规定,这题目是电子商业汇票的背书人,所以是电子商业汇票不得继续背书
-
【问】应该是包含制造费用是吗?【答】存货的加工成本应该包含分配的制造费用
-
【问】请问老师,解析中如果考虑递延所得税的影响,分录里每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负债的逻辑怎么理解?不太明白这个分录。【答】首先是评估增值,因为资产账面价值增加,从而大于计税基础,所以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后来资产摊销价值减少,即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其次是内部交易,抵消资产价值,资产减少,从而小于计税基础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
【问】老师,这道题债务重组的相关分录是什么?【答】借:投资收益1200,资本公积600 贷:其他应付款1800
-
【问】请问老师:美元存款为什么是用7.16的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答】“7月15日收到6月份应收账款100万美元直接售给中国银行,当日银行买入价为1美元=7.16人民币元”,银行是买入美元,付人民币给企业的,因此企业得到的人民币是100*7.16
-
【问】请问老师:1-3选项不是属于计算错误吗?为什么属于政策变更?【答】ABC都是会计确认计量列报的原则的改变,并不是计算错误
-
【问】请问老师:为什么需要调整2×19年度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答】“甲公司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允许调整2×20年的应交所得税”,不能调整2x19年的应交所得税(即不能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所以所得税影响只能调整2x19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只能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
-
【问】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入投资收益吗?【答】不需要,新金融工具准则规定